问一下,巴洛克风格是什么意思啊?

05-13发表
河南 郑州
最好能够附上一张比较经典的图片
酷大师向您推荐

升级为优质设计师1对1服务

资深室内设计师在线提供1对1户型设计服务,酷家乐认证品质有保障。全程为您解答空间布局、施工工艺、建材采购、软装搭配等问题。

去找设计师

评论(11)

  • 2014-05-13 沙发

     巴洛克,本义"畸零的珍珠",用以指代那些离奇怪诞却美丽的事物,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要艺术风格。文艺复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

    巴洛克风格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结合这些

    巴洛克装修图片可以看出,

    巴洛克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巴洛克风格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 

    特点   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八优雅与浪漫。  

  • 2014-05-13 板凳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的风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著名的有:鲁本斯和委拉斯开兹 

    1)鲁本斯: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2)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著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往往不成功,而由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卓越的写实的绘画技巧,所以他的艺术能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这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到重视,所以肖像画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画大都是盛装的,并配上虚构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东西也有一套公式。由于他那超群的艺术才华与写实技巧,所以他画的人像却是十分生动,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和 <<玛格丽塔公主>>。他却并未忘怀于那些不幸和贫苦的人,他画几幅表现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怒,明确地表明了艺术家的爱憎。 可以说在艺术史上开辟了独到的审美领域。如:<<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等。 

  • 2014-05-13 #3

    巴洛克风格   

      Baroque style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

      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约1545-1618)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

      卡奇尼属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一个由音乐家、诗人、贵族组成的团体)成员,他在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触到将古希腊音乐中表现感情的观点加以再创造的概念,这个团体遵循这个概念采用了“单声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这个词,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几乎不用考虑,作为一个观念,它属于巴洛克时期,它意味着乐器声部之间的地位不同。

      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旋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的风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著名的有:鲁本斯和委拉斯凯兹 

      1)鲁本斯: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2)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著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往往不成功,而由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卓越的写实的绘画技巧,所以他的艺术能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这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到重视,所以肖像画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画大都是盛装的,并配上虚构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东西也有一套公式。由于他那超群的艺术才华与写实技巧,所以他画的人像却是十分生动,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和 <<玛格丽塔公主>>。他却并未忘怀于那些不幸和贫苦的人,他画几幅表现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怒,明确地表明了艺术家的爱憎。 可以说在艺术史上开辟了独到的审美领域。如:<<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等。

  • 2014-05-13 #4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总的来说是对比强烈,华丽

  • 2014-05-13 #5

    巴洛克原义为异形珍珠,后指怪异的.过于华丽的。

  • 2014-05-13 #6

    颜色比较浓类似色比较多```一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很复杂``````呵

  • 2014-05-13 #7

    最好能够附上一张比较经典的图片

  • 2014-05-13 #8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意大利的罗马圣卡罗教堂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欧洲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余下全文>>

  • 2014-05-13 #9

    【巴洛克艺术的概述】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 2014-05-13 #10

    “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的风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著名的有:鲁本斯和委拉斯开兹 

    1)鲁本斯: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2)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著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余下全文>>

  • 2014-05-13 #11 咨询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但早在十六世纪末便开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纪,也仍可见其踪迹。

    十七世纪的欧洲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其艺术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教权争有很大关系。自十六世纪初,德国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后,一度受到冲击而大为失势的罗马教廷,在十七世纪又发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运动。在盛行新教的国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质为主,致力新知发展;而在旧教的势力范围里,则以宫廷与教会为中心,鼓舞雄壮华丽的美术,一方面夸示强大世俗权力的宫廷趣味,他方面与狂热而庄严的旧教仪式相配合,于是产生了表现力量与富足的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

    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属地。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藉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代表性画家有:义大利的卡拉瓦吉欧、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充满装饰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

发表评论

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发布

帖子标签:

帮助中心

    图片标签

    x

    自定义标签

    标签历史:

    图片描述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